甘肃礼县:手工挂面“挂”出好日子******
央广网兰州1月11日消息(记者李红军)寒冬腊月,正是制作传统手工挂面的最佳时节。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石桥镇二土村家家户户迎来了最繁忙的手工挂面加工期,一排排手工挂面宛若银丝般在面架上随风摆动,空气中散发着阵阵面香,成为冬日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正在晾晒的手工挂面(央广网发 陇南市委宣传部 供图)
“我从二十几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到现在加工挂面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由于纯手工挂面制作工序多,费时费力,每一道工序都要用心去做,任何一道工序出现失误都做不出好面。”石桥镇二土村挂面“能手”王顺利说。
近年来,礼县石桥镇二土村抓住手工挂面这一传统产业,不断铸匠心、优品质、扩规模、增效益,通过“双培双带”模式,将优秀手工挂面“专家”培养成党员,组织村内有条件的党员加工、销售挂面,并通过“党支部+经合组织+农户”的模式,大力引导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挂面加工户赵瑞旦说:“正宗的手工挂面,耐煮不糊、风味独特、嚼劲十足、口感筋道、口味纯正、老少皆宜,要选用优质小麦面粉,经过和面、搓条、盘条、上条、捂条、上棍、拉条、晾晒、包装等十几道生产工序。在寒冬天气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制作、晾晒,一把手工挂面才能制作完成。”
村民制作手工挂面(央广网发 陇南市委宣传部 供图)
目前,石桥镇二土村手工挂面加工户已经发展到40多户,年产量在8—10万斤左右,户均增收2万元。如今,有着百年历史的“二土纯手工挂面”畅销县内外,不仅是当地群众抹不去的乡愁,还为村民们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
“二土村将以群众增收为目的,发挥好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大力支持和鼓励群众扩大挂面生产规模,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石桥镇二土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军说。
【闽南文化06】听嘴上人生 读大千世界******
光明网讯(记者 靳铃涵 梁天天)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而在闽南大地上,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用闽南方言,讲述押韵顺溜的幽默段子,就能笑料百出、引人入胜,成就一台好戏。本期《匠心坚守》非遗传承系列节目来到福建厦门,跟大家一起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答嘴鼓。
据史料记载,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大军进驻台湾,将士多为闽南人,因此将流行于福建的“念四句”传至台湾,后来逐渐发展为“触嘴古”“答嘴鼓”,流行于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闽南方言地区。
答嘴鼓近似对口相声,但对白却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感很强,并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与“韦登笑科”以获取喜剧性效果,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杨敏谋,擅长答嘴鼓的创作和表演,是答嘴鼓艺术界的佼佼者。他从拉板车工人,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妙语连珠的巧嘴,诉说着答嘴鼓的艺术天地。为了更好地传承答嘴鼓,杨敏谋创作的作品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为了培养新一代的答嘴鼓苗子,他开设传习机构,广收弟子,并将答嘴鼓推广进校园,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他还积极游转在两岸文化共融的各项活动中,极力传播闽南语的魅力,拉近两岸同胞的距离。
斗嘴取乐,人生日常。答嘴鼓,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一种情趣,也成为一种乡音乡韵的情怀。作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一门语言艺术,随着两地文化的交流交融,传承发展,答嘴鼓正成为闽南语系同胞中,越来越受喜爱的一种幽默风趣的地方民间曲艺。在说书人动情的演绎中,透过这乡里乡气的味道,听“古”事,看“今”朝,“闽台相声”的风越刮越远。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